image005.gif 溫室中的島嶼   古蒙仁/著 

紅色警戒──台灣的土石流災難

  近幾年來台灣的生態危機中,土石流災害駸駸然有後來居上之勢,每逢颱風豪雨之前,水土保持局所發佈的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總是特別引人注目。一旦爆發土石流,災情總是特別嚴重。證諸例年來的土石流災害,最可怕之處乃在毫無預兆,民眾在猝不及防之下,往往走避不及,生命財產的損失才會那樣嚴重。

  何況,土石流只是土石崩落的現象之一,其他同質性的災害,同樣會危及我們的環境和生計,民眾應有這方面的認識,在災害之初即做好心理準備。

  前台大地理系教授張石角表示,各種地層變化所發生的現象可歸納為山崩、地滑(民間俗稱走山)與土石流三種類型。

  山崩指的是土地表層崩塌,地滑是土地深層滑動,崩下的土石與水混在一起,就會形成土石流。三者都是自然現象,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隨時都在發生,地表也因此不斷地發生變化,一點都不足為奇。

  這些崩塌的土石或土石流,若侵入道路、農地、民宅或水庫等人為開發的地區,才叫做災害,否則都應視為自然現象。他特別指台北盆地與西南平原為例,都是因為土石在河口堆積、阻塞而成。因遠離人口聚集之地,即使發生頻繁,也不會造成災害,人們多不以為意。

  但到民國六十五年時,台灣因發展經濟,土地大量開發,人口不斷增加,都市逐漸往郊區擴展,居住的環境逐漸進入山崩、地滑地區,危險性大為提高,原本自然的現象逐漸就變成各種災害了。

土石流與走山的成因

  張教授指出,土石流是八十五年賀伯颱風之後才出現的名詞,它與過去所稱的洪水並不一樣,雖然同樣是土石的混合物,但洪水以水為主,土石流則以土石為主。它就像溼的混凝土,粘稠性很大,而且多發生在山坡上洪水爆發時。

  至於走山或地滑,因為十分緩慢,很少危及人身的安全,只會對農地造成傷害。張教授巧妙地將它們做了一番比喻,山崩是外傷,地滑是內傷,土石流則是化膿。證諸它們的特性與為害的輕重,確實十分的傳神而中肯。

  張教授補充說,地滑的災害雖較輕,因是內傷,反而難以治癒,好處是不會發生土石流。除了草嶺村堀山的頁岩和砂岩,台東的海岸山脈富含的泥岩岩層,遇雨也容易產生地滑的現象。二十多年前,該地曾發生大規模的走山現象,附近的一些農場都遷走了,事過境遷,恢復平靜後知情的人已不多。

  最近花蓮玉里接台東長濱的玉長快速公路通車,所經之處恰好是海岸山脈的泥岩地段,沿途的山坡地上偶爾也可看到地滑的痕跡,範圍雖不大,地點也十分隱密,不仔細搜尋,還不太容易發現它們的影子。

是否因為公路的開通,觸動了大地敏感的神經,當地又出現了走山的現象?不過,因為它們遠離人群聚居之地,即使發生地滑,也只能視為自然現象。

松鶴部落的末路

  假如不一再發生土石流,在松鶴部落經營鱘龍魚養殖場及餐廳的張秀貞一家,會是個令人羡慕的家庭。他的先生陳志榮是部落裡公認最顧家,也最肯打拼的男人。他退伍後即到山上從事養殖業,結婚後夫妻二人胼手胝足,苦心地經營他們的家業。二、三十年來,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及歷次颱風的摧殘,每次都能劫後重生,度過難關,養殖場及餐廳的規模愈做愈大,「魚之鄉」也名聞遐邇,成了谷關一帶風景區享有口碑的商家。

  可是民國九十三年「敏督利」颱風帶來的豪雨,卻改變了她們一家的命運,使得她美滿的家庭和事業毀於一旦。張秀貞永遠記得七月二日那天早上的那場大雷雨,雷電交加,雨就像瀑布一般傾盆而下,天空黑得像晚上一樣,是她一輩子不曾看過的異常天象。

  她原本在神明廳燒紙錢,看到先生和二十歲大的兒子陳正憲披上雨衣要上山檢查養殖場的水管,她就有不祥的預感,並大聲叫他們不要上山。但說時遲,那時快,山上爆發的土石流就像千軍萬馬般奔騰而下,一下子就將父子二人沖走。她還來不及回神,土石流已沖進她的屋子,嚇得她立刻奪門而出,才保住一條生命。

  四天之後,她先生的遺體在十六公里外的龍安橋下被發現,兒子的屍體被沖到更遠處的外埔,發現時已是一個半月後的事了。

  談起三年前這段往事,張秀貞忍不住還會拭淚。三年來她天天以淚洗面,養殖場及餐廳雖已在二年前恢復舊觀並重新營業,卻再也看不到她先生和兒子的身影。她的生命猶如枯木,活著似乎只是為了見證土石流的可怕,以至親的死亡為活生生的例子,提醒世人千萬別輕忽土石流的威力。

  松鶴部落隸屬於台中縣和平鄉博愛村,剛好位在大甲溪及松鶴一溪、松鶴二溪的交匯之處。松鶴一、二溪是從山頂流下來的二條野溪,由北而南,注入大甲溪,一左一右,將松鶴部落挾在中間。平常只是乾涸的河床,雜草叢生,佈滿亂石,任誰也想不到一旦爆發土石流,洪水挾土石滾滾而下,會變成一匹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怪獸,為害之烈,已甚於其它天災。

土石流的預防及治理

  雖然歷年來發生土石流的地區,都已做了適當的整治,近年來也不再傳出災情,顯見土石流的治理已達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台灣因地形的特性,一遇颱風豪雨來襲,土石流常蠢蠢欲動,水保局所發佈的紅色警戒依然令人惴惴不安,如何進一步確保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仍有賴各界集思廣益。

  張石角教授認為,有燒香,有保庇。水保局這幾年的作為當然值得肯定,但防災首重預警系統及避難措施,預警系統必須遠離災害發源區才有效,以目前的氣象科技尚無法做到,因此避難措施便十分重要了。

  而最有效的便是「蘇格蘭─疏、隔、攔」三部曲。疏是指疏散,隔是指隔離,攔是指攔阻。目前水保局所做的都是硬體的攔阻工程,即使工程做得再完美,若忽略了前二項,依然無法確保民眾的安全。

  水土保持局局長吳輝龍最近也不再談硬體的防治工程,而在思考水與土相互依存的關係,因而提出了「水、土、林、動、人」的新思維。水是指水土資源保育、土是指土石流防治、林是指植生綠化、動是指生態景觀、人是指以人為本。具體的內容則是保育水土、防災減災、涵養水源、永續利用、國民福祉。

  他認為危機也是轉機,觀念要配合行動。先對水與土加以管理與處理,使其穩定與安定,不再發生災害,才能達到保育利用與永續經營的終極目標。

  吳局長所思考的水與土互相依存的關係,確實一語中的,點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以松鶴部落、大興村、豐丘村、上安村及華山村及為例,雖然屢遭土石流襲擊,草嶺村的堀山也一再發生走山的慘劇,遷村當然是上上之策,但實務上卻困難重重。退而求其次,便得重新界定土與水,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了。

  只有透過植生綠化,才能涵養水源,保育水土;也只有重視生態景觀,保育水土,才談得上永續利用,謀求國民福祉。只有大地無災、無難,居民才有安居樂業的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編Mary O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